師范類專業認證基本知識專題學習(二)
1.師范類專業二級認證的對象是什么?
答: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中已有三屆畢業生的師范類專業。
2.學校申請師范類專業認證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答:評建準備是師范類專業認證的基礎工作,原則上參評高校至少在提交認證申請前1年開始評建準備,主要任務是比照認證標準,找出自身存在問題與差距,逐步改進提升,具體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學校層面:以專業認證為抓手,以認證理念推動師范類專業教學改革,引導師范類專業聚焦畢業生核心能力素質培養,建立基于產出的持續改進質量保障機制和質量文化;開展廣泛宣傳;建立評建保障機制。
專業層面:對照認證標準開展自查,總結取得成效,梳理問題與不足,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有針對性改進。其中,重點工作是重新審視修訂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建立基于產出的質量評價機制,整理教學檔案與佐證材料。
教師層面:認真學習充分理解認證理念與認證標準,將認證理念和認證標準落實到教學活動中,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持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第二級認證考查具體包括哪些指標?
答: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學生發展”等8個一級指標和39個二級指標。
序號 | 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1 | 培養目標 | 目標定位 |
2 | 目標內涵 | |
3 | 目標評價 | |
4 | 畢業要求 | 畢業要求落實評價 |
5 | 師德規范 | |
6 | 教育情懷 | |
7 | 保教知識(幼兒園)/學科素養(小學、中學) | |
8 | 保教能力(幼兒園)/教學能力(小學、中學) | |
9 | 班級管理(幼兒園)/班級指導(小學、中學) | |
10 | 綜合育人 | |
11 | 學會反思 | |
12 | 溝通合作 | |
13 | 課程與教學 | 課程設置 |
14 | 課程結構 | |
15 | 課程內容 | |
16 | 課程實施 | |
17 | 課程評價 | |
18 | 合作與實踐 | 協同育人 |
19 | 實踐基地(幼兒園)/基地建設(小學、中學) | |
20 | 實踐教學 | |
21 | 導師隊伍 | |
22 | 管理評價 | |
23 | 師資隊伍 | 數量結構 |
24 | 素質能力 | |
25 | 實踐經歷 | |
26 | 持續發展 | |
27 | 支持條件 | 經費保障 |
28 | 設施保障 | |
29 | 資源保障 | |
30 | 質量保障 | 保障體系 |
31 | 內部監控 | |
32 | 外部評價 | |
33 | 持續改進 | |
34 | 學生發展 | 生源質量 |
35 | 學生需求 | |
36 | 成長指導 | |
37 | 學業監測 | |
38 | 就業質量 | |
39 | 社會聲譽 |
4.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的邏輯“主線”是什么?
答: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的8個一級指標不是碎片化存在的,而是有其內在邏輯關系的。認證標準要求專業根據外部需求制定培養目標,為支撐培養目標達成而制定相應的畢業要求(學生學習產出),設計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合理配置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并要求專業建立基于產出的評價改進機制,保證專業不斷改進教學環節,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之間“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互動關系則為認證標準的邏輯“主線”。
5.師范類專業認證必須達到的“底線”要求是什么?
答:專業認證的“底線”要求,即認證專業達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條件是建立了面向產出的內部評價機制,通過評價能證明達成情況,并建立依據評價結果進行持續改進的機制。
6.師范類專業認證與“主線”與“底線”直接相關指標項及評建要點是什么?
答:與“主線”、“底線”直接相關指標項及評建與考查要點包括:
(1)培養目標。面向需求確定專業辦學目標定位。以規范有效的調研為基礎,制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中預期的職業能力合理、可實現。正確理解培養目標合理性的含義,建立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與培養目標修訂機制并有制度保證其有效運行。
(2)畢業要求。專業畢業要求在廣度和深度上覆蓋認證標準。專業畢業要求對學生能力的分類描述,能夠對專業培養目標預期的相關職業能力形成基礎支撐。畢業要求分解指標點明確、合理、可衡量。指標點對應的教學環節(課程)能夠支撐指標點達成任務并可評價。近期規范開展過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及畢業要求分項評價,評價依據合理,考核資料等證據能夠支撐與印證。
(3)課程與教學。課程體系覆蓋畢業要求且支撐合理;課程體系符合《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課程體系支撐畢業要求指標點的任務矩陣合理,每項畢業要求有關聯度高的支撐課程,核心課程發揮了強支撐作用。面向產出制定課程大綱,有合理的課程目標,有制度規范與審核機制;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關系、課程教學及考核與課程目標對應關系清晰。課程體系合理性評價機制有制度規范及有效運行證據;學校制定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實施辦法與評價依據合理性審查制度;專業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與審核機制健全;評價與審核機制運行情況證據能夠體現課程能力目標的達成(證據包括課程評價案例;開展評價的課程清單、考核資料、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報告、合理性審核文檔等)。
(4)合作與實踐。學校制定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課程建設的制度性文件;對應畢業要求制訂技能訓練、實驗實訓、專業實習、教育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課程教學大綱;對應畢業要求制定教育見習、教育實習與教育研習教學大綱,并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領域。制定教育實踐管理規范,建立關聯畢業要求的實踐環節的質量標準;依據畢業要求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實踐要求,制訂可衡量的教育實踐表現性考核標準,形成教育實踐能力達成情況評價與改進報告。
(5)質量保障。以畢業要求達成為質量保障目標,規范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并體現在相關教學質量管理文件中。制定與畢業要求相關聯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并有運行記錄文檔。依據畢業要求,建立教學過程質量常態化監控機制,包括責任機構、監控環節、時間、過程、方法與反饋等;聚焦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定期開展專業教學質量評價;學校制定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實施辦法,學院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專業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評價機制健全與規范,并有運行實施證據,包括評價制度、評價責任機構、評價對象、評價周期、評價依據、評價過程、評價方法、評價責任人,以及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結果、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結果的使用情況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與制度規范(責任機構、工作周期、跟蹤對象與方法、收集的信息、結果的利用),且規范有效,最近一次跟蹤反饋運行情況(對象、方法和結果)合理有效;建立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與制度規范(責任機構、評價周期、評價方法、信息收集渠道、結果的利用),最近一次社會評價的開展情況(對象、方法、結果)合理有效;學校制定培養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實施辦法,學院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有培養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報告等實施證據。制定保證評價結果用于專業持續改進的制度(責任機構、評價結果的收集、分析、反饋渠道、持續改進的責任人以及改進效果的跟蹤措施);最近一次基于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和課程體系合理性評價結果而開展的持續改進工作(改進依據、改進措施和改進效果)規范有效。
7.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是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
答: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僅體現在“學生發展”這一個指標項上,也體現在其他七個指標項中。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遵循師范生成長成才規律,要求師范類專業把培養目標和全體學生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作為評價的核心;培養目標應該圍繞師范生畢業時的要求以及畢業后一段時間所具備的從教能力設定;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等方面的建設均要以有利于師范生達到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各種質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進師范類專業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最終目的是保證師范生培養質量滿足從教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